Jump to the main content block

學校特色

特教教育現況
 

壹、啟聰班與資源班發展概況

    近年來,本校學區內阿尼色弗兒童之家兒童激增,另因本校單親及隔代教養學生數比例偏高,學校為了照顧更多的特殊學童,極力申請開辦資源班未果,恰近年失聰學童減少,本校復於九十二年五月向縣府申請九十二學年度由啟聰班減一班改辦資源班一班。

其始未如下:

一、 台東縣賓朗國小於民國六十年起,為配基督教-阿尼色弗之家-收容各地肢障學童,另設立仁愛班來照顧這批肢障學童。

二、 民國七十年,加收全縣失聰學生成立啟聰班一班。

三、 民國七十四年七月因肢障學生逐年減少,未達成班人數裁撤仁愛班,改增啟聰班一班。

四、 民國八十一年九月為加強肢障學生復健教學,准成立資源班一班。

五、   民國八十六年資源班改為啟聰班一班,共啟聰班三班。

六、   民國九十二年八月起啟聰班減一班,改復辦資源班一班。

七、   民國九十三年八月聽障學生逐年減少裁撤啟聰一班。

八 、  目前本校特教班級編制為特教班為啟聰班一班、資源班一班。

貳、啟 聰 教 育

壹、實施沿革:
  本校於民國六十年,為配合「台東基督教阿尼色弗兒童之家」收容各地肢體
殘障學童之教育需要,乃辦理特殊教育,設立仁愛班。計有六班學生六十名。因
肢體殘障學生減少,於民國七十年改辦啟聰教育,收容全縣各地失聰學童,採供
住宿方式施予教育。 

 

貳、實施目標:
一、使本縣聽覺障礙兒童獲得適當之特殊教育機會。
二、輔導聽障兒童利用殘存聽力,學習口語,使能與一般人溝通,建立和諧之人
  際關係,發揮潛能以適應正常生活。

 

參、現況簡介:
一、目前編制一班,教師兩位,學生共三人,分別為六年級、五年級、三年級,採分

  組教學。
二、利用殘存聽力,著重口語教學並以手語為輔助,增進學生手口語以及和一般人溝通的

  能力。
三、課程及教材依照啟聰學校及普通班課程實施,重視個別化教學。

四、本校歷屆啟聰班學生在書法、繪畫、舞蹈上均有特殊表現。
五、畢業後的學生一部分就業,而一部分繼續升學,亦有許多學生考取大學繼續研讀。不

  論選擇何種方向,他們在社會上都能獨立自主、殘而不廢。

 

肆、課程實施:
一、依照教育部頒定(啟聰學校、班課程綱要)實施。
二、溝通 訓練:為聽障兒童實施之矯治與補救教學活動,課程包括三部份:
 1•聽能訓練:利用團體助聽器或個人助聽器認識聲音、分辨樂音、噪音。
 2•說話訓練:包括會話、發音、簡易故事講述及語音矯正。
 3•筆 談:能用文字與人溝通、彌補語言能力之不足。
 4•唱遊音樂學科依學生之身心狀況作較大幅度之調整,著重聽音、節奏樂器
   之演練等,以培養音感欣賞和參與之能力。

 

學校本位課程

 

 

台東縣賓朗國小「校園我的家」、「我的家是校園」

在地環境素材課程

學校簡介-

賓朗國小位於卑南鄉賓朗村,為經典的卑南族學區,學生最近五年來維持在8170人上下,其中約3/1學生為原住民子地,3/1為漢人子弟。

本校學生擁有多元文化接觸的機會,尤其不失自身之文化生活探索與認同。因此,從學生,師資及社區特性而言,本校學校本位課程以「融合社區文化為主」的方向為主軸。

目標-

從學校主客觀的優勢條件來看,發展「認同社區、了解社區」的學校本位課程,強化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自然及人與神靈的教育目標,是勢在必行的。

賓朗國小緊鄰卑南文化公園宛如賓朗國小大花園,對學生而言「卑南文化公園」是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詞,學校教師討論本位課程在地化教材可以從學校環境探索進而進入社區及緊鄰的卑南文化公園,其課程安排上尤其以校園永續校園為主,延伸到植蜜的植物栽種與蝴蝶生態到水生植物的觀察與生態池的培育等皆是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方向。

  一、賓朗社區舊火車站-

1.檳榔火車站--鐵道情懷、風華再現。

2.光觀景點

3.信仰中心

二、音樂鼓樂隊指導-

1. 鼓樂隊伴奏和弦

2.基礎鍵盤演奏技巧

2. 進階基礎鍵盤演奏技巧

三、環境藝術--卑南文化公園館校合作

1.      認識卑南文化公園

2.      春天

3.   認識植物構造

4.   卑南文化公園探尋--認識考古

5.   民俗植物-植物小書

6.   小小解說員-闖關活動

 

卑南文化公園與賓朗國小館校合作六年課程規劃表

年級

   程   內   容

活動地點

卑南公園生態主題

自然與文化主題

 

1

一上

自然體驗(親近大自然)

自然體驗(親近大自然)

 學校、文化公園

2

一下

自然體驗(春天主題)

自然體驗(春天主題)

  學校、文化公園

3

二上

植物體驗(秋天主題)原生植物播種

植物體驗(秋天主題)原生植物播種

  學校、文化公園

4

二下

認識卑南文化公園原生植物苗木移植

認識卑南文化公園原生植物苗木移植

  學校、文化公園

5

三上

認識植物的構造(自然)

認識植物的構造(自然)

  學校、文化公園

6

三下

動物大會師(自然)

動物大會師(自然)

  學校、文化公園

7

四上

自然觀察寫作(語文結合)

認識卑南文化(結合社會文化資源)

  學校、文化公園

8

四下

植物與美術(結合藝術與人文)

認識考古(結合社會文化資源)

  學校、文化公園

9

五上

植物的繁殖(原生植物主題課程)

植物的繁殖(原生植物主題課程)

  學校、文化公園

10

五下

民俗植物(原生植物主題課程)

民俗植物(原生植物主題課程)

  學校、文化公園

11

六上

生態系的奧妙(自然)

生態系的奧妙(自然)

  學校、文化公園

12

六下

成果驗收闖關活動  小小解說員成果發表會

成果驗收闖關活動   小小解說員成果發表會

  學校、文化公園

 

 

原住民編織

 

 

原住民織布活動實施計劃

壹、計劃緣起:

    近年來原住民文化受到社會變遷與其他外來文化衝擊的影響,原住民藝術文化正日漸消失。因此,有必要加強原住民的藝術教育,辦理藝能性社團活動為協助原住民學童激發其學習的興趣及潛能,以發揚原住民的文化特色。提供教育資源,改善學習環境,以利原住民學生的學習。

本校緊鄰四格山下,社區中的下賓朗部落有著一群活潑樂觀的卑南族學童。本校的織布課程,已持續進行兩年,不但成為學校特色,學生在織布的教學中,啟發了創意;也能從中獲得成就感與對傳統文化及藝術的認同感。原住民織布課程如能加以推廣,讓學生具備一技之長,誠屬一舉數得。

貳、計劃目標:

一、     認識族群文化,激發創造力。

二、     傳承原住民傳統文化及技術。

三、     熟練傳統技藝,習得一技之長以因應未來生涯。

四、     引導學生從事正當休閒活動。

參、實施日期

九十六年三月至九十六年十二月,共計二十八週

肆、實施內容

   桌上型織布

一、基本技法介紹

二、整經及繞線

三、圖案設計及色彩變化

四、產品製作及分享

伍、實施方式

一、     講師:內聘講師--林瑞娟老師

           林老師編織教學經驗已有四年之久,由於其在校之極力推廣,成果極佳,每每結合畢業生之畢業活動,編織活動已成為畢業生學習成長課程之一,畢業孩子之作品常常會回饋學校,學校將之運用於對外活動上,贈與外賓,已成為學校之特色;或運用於獎勵校內表現優良之孩子,孩子收到此獎品,常是愛不釋手,不但達成了文化差異之認同,且有傳承之意義。

二、時間:96.3-96.12,每週六上午8301200

三、對象:本校四-六年級學生25

四、地點:本校資源教室 

陸、 柒、預期效益

一、能夠獨立完成作品,建立自信心。

二、透過傳統技藝教學,能習得一技之長。

三、提昇選擇正當休閒活動的能力。

四、扮演學校與社區的橋樑,傳承傳統文化。